“卖了玉米秸秆和稻草秆,每吨240元至300元。”秋收过后,湄潭县天城镇星联村村民李家忠把秸秆卖到了农兴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千元。
“合作社每天收购秸秆20至30吨,高峰期可以达到80至100吨。”农兴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秸秆厂负责人冉龙学介绍,今年预计将收购玉米秸秆6000吨至7000吨、稻草3000吨至4000吨。玉米秸秆主要用来做黄贮饲料,销售到全省各大型养殖场,今年已签订5000吨的合同;稻草秸秆则卖到酒厂制曲。
近年来,遵义市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等利用技术,将秸秆做成牛羊青贮、黄贮饲料,粉碎回田做农作物的肥料,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或做成菌包,栽培赤松茸、林芝、羊肚菌等菌类植物,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绿色循环,带动群众增收。
“秸秆回收厂建成后,让全镇及周边镇街的玉米、稻谷、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凤冈县天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罗安映介绍,天桥镇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高粱5000余亩、水稻5000余亩,通过鼓励农户购置秸秆粉碎机、打捆机等机械,将秸秆进行回收,用作牛羊青贮、黄贮饲料。目前,该镇秸秆日回收量达60余吨。
不仅可以喂牛羊,在经过加工处理后,秸秆还可以用来“喂蘑菇”。
在位于习水县马临街道的金农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个个圆鼓鼓的菌包整齐地摆放在仓库架上,这些菌包,就是玉米秆、高粱秆等制作而成。
“今年,我们公司预计要收200吨秸秆,经过粉碎、发酵等流程做成菌包,栽培赤松茸、林芝、羊肚菌等菌类植物。”金农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说,随着运用技术的成熟,公司将不断提升秸秆回收能力,助农增收、助企发展。
在遵义市播州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32%,利用量为33.48万吨。为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播州区大力培育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经营主体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专业化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工利用,构建了“秸秆回收经纪人+企业收储中心”“农户+村级收储点+企业收储中心”的阶梯收储模式,推进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综合利用,形成区、镇、村三级回收体系。
目前,该区建立区级秸秆回收中心1个、镇级秸秆集中回收站24个、村级秸秆回收网点178个,培育秸秆回收企业42家,秸秆综合利用率同比增长60%以上。
秸秆回收再利用把让村民头疼的“废品”变成了可综合利用的“宝物”。遵义市各地正积极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服务链,通过生物技术方法, 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锦群
编辑 胡耀元
二审 杨红
三审 胡卡妮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